【什么是求仁得仁又何怨乎】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伯牛有疾,子闵其痛。’”后世引申为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,意思是:一个人追求仁德,最终得到了仁德的境界,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的高度肯定。
在古代,孔子及其弟子们以“仁”为核心价值,认为人应不断修养自身,追求内心的善良与正义。若一个人努力践行仁道,最终达到了仁的境界,那么即使面对苦难或不如意,也不应感到遗憾或怨恨,因为这是他所追求的正道。
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生理想与道德实践的重要表达。它强调了一个人如果以仁为志向,并为之奋斗,最终实现仁的境界,就不应有任何怨言。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,也鼓励人们坚持道德操守,不因外在环境而动摇内心信念。
表格展示: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雍也》(引申自“伯牛有疾”) |
| 原文 | 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 |
| 含义 | 追求仁德并最终获得仁的境界,不应有怨言 |
| 主体思想 | 儒家对人生理想的肯定与对道德实践的推崇 |
| 核心价值 | 仁、志向、坚持、无怨无悔 |
| 现代启示 | 鼓励人们坚守信念,追求内在的善与正义 |
| 应用场景 | 用于鼓励他人坚持理想,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 |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求仁得仁,又何怨乎”的内涵与现实意义。这句话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,也是现代人面对人生挑战时的一种精神指引。


